北京科技大学烽华实践队以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建国初期切实关注百姓民生,为民众谋福祉,关心国家建设的宏愿,体会广大劳动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修建水库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和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民族精神为契机,于7月15日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传播十三陵水库建设精神,对十三陵水库周边的村庄南新村、长陵园村进行了街头和入户采访。
7月15号,盛夏未过,空气仍是很闷热,南新村村口正坐着一位乘凉的老人。烽华实践队的成员上前询问年龄,得知这位老人曾目睹过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场景。征得老人的同意后,烽华实践队的同学问起当年修建水库的场景和老人的感受。老人站起身来向远处的大山张望着,指出了当年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原因,老人提到十三陵这个地方,处于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每遇夏季暴雨,洪流直到东山口,我们当时住在坝下,房子,庄稼经常被毁,洪水过后,这里又成了一望无际的卵石沙滩,无水、缺水、异常干旱,经常是一片‘雨季洪水窝,旱天风沙坨’的景象。

图为队员与老爷爷交谈。烽华实践队 凌艳春 摄
老人说起这个心情很激动,仿佛当时因为没有相应水利工程而无奈承受自然灾害的场景仍历历在目。然而当时的新中国工业生产还很落后,基础设施基本没有,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十三陵水库的人民是如何抢在汛期之前将十三陵水库修建完成呢?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意向伟大的工程呢?这是烽华实践队队员共同的疑惑。但是老人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回忆起了当时的修建场景: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天寒地冻的,又没有施工经验,机器很少,就是人海战术,整个工地前面是彩旗飘扬,去了就是调土上坝,挑土挑到最高,全是肩挑。山上旌旗猎猎,山头鼓角相闻,答案呼之欲出!

图为队员向村里劳动工人了解情况。烽华实践队 马靖宇 摄
随后队员们又采访到一位当年修建水库的老者,老人已经不能够很清楚地说话了,但是当谈到当年修建水库的场景时仿佛又回到了壮年时候。队员们通过老人了解到,当时水库的修建者们大都是住在镇上的一个厂房里,睡觉是在地上铺点草就睡了。人们从工地回来,随便用手巾擦擦汗换件干衣服倒头就睡,大多数人都是两个月没洗澡了。以天为盖,以地为席,人民的劳动热情高涨!
下午时分, 烽华实践队队员来到长陵园村。在对这个村子进行参观时,队员们在一条胡同里偶遇了一位老婆婆,当队员们问起当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九兰组”时。老婆婆笑得很开心,解释道她们名字里都有一个“兰”字,现在还在的只有四兰了,当时她们个个生龙活虎的,干劲足,记得当时广为流传的是她们主动请求上级担任打夯工作,一个夯得有十斤重吧,她们当时唱着那个打夯歌,比几个壮汉还能干。你争先来我赶上,妇女能顶半边天!

图为队员与老婆婆洽谈中。烽华实践队 马靖宇 供图
夕阳西下,烽华实践队一天的调研走访也接近尾声了。在等公交车时,烽华实践队的同学跟正在等车的阿姨相谈甚欢。原来这位阿姨的母亲也经历过当年十三陵水库的修建。阿姨从小就听母亲讲十三陵水库的修建故事。从阿姨口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年国家领导人对水库的修建十分重视。毛主席曾穿着灰布衣、圆口布鞋跟农民们一起铲土,周总理不顾手伤举着几米高的大旗,朱司令健步如飞地挑着几十斤的扁担运土。全国上下一心,千军万马战犹酣!
实地考察后,在第二天烽华实践队员就前一天的采访内容进行了汇总,大致反映了一个主题:当时广大劳动人民一起书写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造就了这160天的工程奇迹。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而难忘的精神财富。并且励志要向那个时代的人学习,将自己的青春融进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致此,十三陵水库周边村庄走访调研告一段落。

图为全体队员与村民合影留念。烽华实践队 凌艳春 摄